华人网

查看:9285 回复:0 发表于 2020-2-24 10:01
发表于 2020-2-24 10: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侨乡战“疫”忙:患者不出院 我们不撤退 [复制链接]

  侨乡腾冲、南京、常熟、温州各界人士讲述——“我在侨乡战‘疫’忙”







  患者不出院,我们不撤退



  本报记者 严瑜



  1月28日,大年初四,江涛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写道:“这个生日,可能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了。”上传的照片中,没有蛋糕,没有家人,只他一人,戴着口罩与护目镜,身着防护服,在更衣室内双手比“耶”。



  那天,是江涛42岁的生日,也是他进入隔离病区的第7天。作为云南省腾冲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他从1月22日便走上“战场”,坚守至今,足足1个多月。



  其实,凭借医务工作者特有的敏锐,江涛在更早之前已经主动进入“战备状态”。“腾冲作为一座边城侨乡,也是一座旅游名城,人员流动量大,又与武汉开通了直飞航班。疫情发生后,我判断这里可能会出现疑似病例。”



  1月18日,江涛就开始在医院进行新冠肺炎相关培训,并建议院方马上储备物资、完善感染科隔离病区的附属设备。他要打一场有准备的仗。



  1月24日,大年三十,正在医院发热门诊值班的江涛,接连收到预检分诊传来的消息:两名武汉游客自诉有发热就诊。他立即接诊,经过检查,两名患者符合新冠肺炎的临床症状,又来自武汉。他第一时间按照疑似将两名患者收治。



  之后,江涛再没离开医院。为了及时应对突发情况,他干脆住进了隔离病区门口的值班室。



  每天,从早上9时开始查房,到晚上11时半结束巡查,江涛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隔离病区内度过的。在尽心医治病人的同时,江涛还花费不少精力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心理疏导。每一名医护人员第一次接触患者,江涛都全程陪同,从检查防护服穿着是否规范,到手把手教如何照顾患者,让“战友”们的心渐渐定了下来。



  在江涛及其团队的精心护理下,好消息终于来了。2月14日,腾冲宣布,6例确诊病例中的两例治愈出院。目前,其他患者病情平稳,预计未来10天能陆续出院。一名70多岁的患者在给医院领导的电话中哽咽着说,“腾冲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另一名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对江涛连道20多句“谢谢”。



  江涛并未松懈。在采访中,他说到最多的是如何帮助第二梯队医护人员尽快适应隔离区工作,如何向在武汉、广州等地抗疫一线的大学同学请教应对患者突发病情的措施。他只言片语略过的,是与妻子同在一个医院工作,却已一个多月没能见面;是10岁的女儿与刚满一岁的儿子,只能由手伤未愈、行动不便的奶奶代为照看。“只要还有一名患者不出院,我们就绝不会撤退。”江涛说。



  常熟两万斤蔬菜捐给武汉



  本报记者 李嘉宝



  “妈,我们把家里的菜都捐了吧!”大年初六,江苏省常熟市碧溪新区侨眷苏惠萍接到了女儿东敏佳从悉尼打来的一个电话。



  东敏佳旅居澳大利亚多年。大年初三,她离开家乡回到悉尼,按照当地规定在家隔离。如何采购日常用品?东敏佳犯了愁。没想到,第二天一推门,门外摆满了朋友邻居送来的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她感动不已。



  “在家隔离的武汉市民会不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东敏佳心里一沉。



  从母亲在武汉做志愿者的朋友张清那里得知,武汉一些医院、学校和社区新鲜蔬菜紧缺,东敏佳马上给母亲打去电话——“家里的蔬菜基地预计能赠送4吨,够吗?”



  “放心,要多少都管够!我去找其他菜农朋友收。”母亲的答复让东敏佳稍稍安心。



  放下电话,苏惠萍立即行动起来,开始联系周边蔬菜基地,她还找上了碧溪新区农服中心求助。在农服中心工作人员的推荐下,周边几个口碑好的蔬菜大户加入供货商队伍。不少蔬菜基地调整出产计划,匀出份额留给武汉,还大幅度降低售价,通过“半买半送”的方式支持苏惠萍的义举。


huaren15996241101131.jpg

支援武汉的江苏常熟菜农及其他人员在运输货车前合影。(东敏佳供图)


  这时,远在澳大利亚的东敏佳又悬起了心。母亲在电话里说,“物流是最大的难题!我们一时找不到愿意去武汉的车”。



  辗转多个渠道,在张清的帮助下,东敏佳联系上了中储智运公司,他们愿意跑一趟。



  供货商有了,物流解决了。“必须提前确定受赠人,才能让蔬菜真正发到有需要的人手里。”东敏佳想。



  在张清的发动下,武汉的一些志愿者分头行动,联络受赠对象和单位,统计他们的需求。常熟、武汉、悉尼三地联动,一个蔬菜对接群迅速建立起来。



  2月3日一大早,苏惠萍和朋友盛召东出门到各个基地收菜、装车,一直忙到傍晚时分。最终,约2.46万斤新鲜蔬菜整装待发,品种以千叶菜、包心菜、菠菜、西兰花为主。当晚,负责物流的司机小哥孙良好开车直奔武汉。



  这天晚上,看着微信群里不断更新的物流行程,苏惠萍和东敏佳激动得难以入眠。她们的心已经飞到了武汉。



  2月4日下午2时51分,满载常熟蔬菜的卡车缓缓驶入武汉卡口。得知消息后,苏惠萍长舒了一口气,赶忙向群里辛苦数日的朋友们道一声“辛苦”。



  在武汉志愿者的帮助下,这些蔬菜当天就被送往医院、福利院、环卫所、派出所和社区等41个单位。



  看到微信群里陆续发来的现场领取蔬菜照片,东敏佳很欣慰。“这些蔬菜能够点对点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是最让我高兴的事,希望帮助武汉的朋友们渡过难关。”



  值守人员几乎都是侨眷



  本报记者 高乔



  “南洋微信群友:饼干、方便面、速溶奶茶。姜青妹:王老吉1箱、柑橘。任五弟:猪油渣1袋……”在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丽岙街道五社梓上村防疫卡口,一张红纸上写着“热心村民献爱心”名单。这是村民们给卡口值守人员的一份心意。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看到村民送东西来,我们都觉得很暖心、很踏实。”一个月来,梓上村村主任金献国每天都“扎”在卡口。从大年初三至今,梓上村村干部及志愿者32人,每天四班倒,24小时在卡口值守,做好疫情防控。



  “丽岙是侨乡,家家有华侨,人人是侨眷。值守人员几乎都是侨眷。在丽岙的侨眷助力防疫,在国外的华侨捐赠物资。”村民和侨胞的支持让金献国感动不已。



  年轻人踊跃报名参加值守;一家夫妻俩,丈夫值守,妻子送餐;老人自愿“宅”在家,买菜托邻居帮忙带;酒店、餐馆也自发组织给卡点值守人员送来免费“爱心餐”……像这样的防疫卡点,在整个丽岙街道有20余处。



  旅意华侨叶者楷是丽岙街道叶宅村侨联主席。原定于1月25日去意大利的他,了解到疫情的严峻形势,决定留在叶宅村参与防疫工作。除了在卡口值守,叶者楷还组织发放同乡海外侨胞们捐赠的物资。



  丽岙街道妇联和各村妇联自愿组织“夜宵分队”,为值守的“战士”们送上夜宵,还有的村民自掏腰包准备夜宵。“每晚送到各个卡点的夜宵约200份。”叶者楷说。



  “有的老人防疫意识比较弱,我们就打电话给他们在海外的子女,让子女打电话劝说老人,沟通效果很不错。”叶者楷说,身在海外的华侨,都心系家乡的疫情防控。捐资捐物、出钱出力,想方设法把防疫物资运回中国,运到丽岙。



  “今天我们发往温州5万个口罩、73套防护服”“3.5万个医用口罩今天起运”“捐赠五社村口罩3000个,已提货”……在五社华侨防疫微信群里,海外华侨驰援的消息仍不时传来。



  至今,丽岙街道未出现新冠肺炎病例。



  “忙人马大姐”的请战书



  本报记者 李嘉宝



  “如果社区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人力支援,我报名参加!”2月1日,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大厂街道晓山社区党委书记费昳收到一条“请战”微信,后附1000元人民币转账捐款。



  发信息的是社区退休干部马丽,曾任大厂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省、市侨联委员,现任江北新区侨联委员。



  春节后,马丽得知社区疫情防控人手紧张,一些社区干部和志愿者连换班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她坐不住了,马上拿起手机向社区党委书记费昳“请战”。



  “我想为社区出一份力、尽一份责任!没有想太多。”电话那头,马丽声音爽朗。很难想象,她是一位患癌症10年的病人,曾做过肿瘤切除手术,还有关节疼痛的老毛病。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社区婉拒了她的请求。


huaren15996241101132.jpg

马丽(左)为居民测量体温。(马 丽供图)


  上不了岗,一向被称为“忙人马大姐”的马丽闲不下来。她一心惦记着一线工作人员的吃饭问题。第二天,马丽早早起床发面、擀皮、调馅,忙了半天,将热气腾腾的包子分给站岗的社区干部和志愿者。



  随着疫情防控日趋严格,社区在党员和志愿者群里发布召集令,马丽再次“请战”。



  “马主任,您来吧!”2月9日中午,正在家里做午饭的马丽接到了社区的电话。她放下锅铲,直奔社区签了请战书。



  从2月10日开始,马丽的身影每天准时出现在晓山社区宝润花园小区卡点门口。她戴着红袖标、拿着额温枪,检查出入车辆及行人的证件,并为居民测量体温。



  “身体还吃得消吗?”当记者问起这个问题时,电话那头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前段时间降温,稍微有点腰酸背痛。最近天气好了,站两个小时没问题!”
【编辑:李明阳】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西范爱热闹

华人网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为网友自行发布或转载网络公开内容,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违规或侵权可邮件处理。本站为公开内容载体,对用户发布内容仅承担基础违法筛删,其他责任发布者承担。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